尊敬的市人大夏海蓉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四屆第五次會議提出的《關于將魯磨路地大校門口路段改造為下沉式通道,以消除交通擁堵和安全隱患,實現校園一體化管理的建議》已收悉。我司高度重視,組織專班辦理,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 建議內容
利用魯磨路重新規劃的機會,借鑒武大本部校區和武測校園合并的成功經驗,將魯磨路經過地大校門口的路段設計改造為下沉式通道,這樣地大的東西校區就可以合并為一個整體,既解決了該路段長期存在的交通擁堵,以及校門口72路,709路公汽終點站帶來的擁堵及安全隱患問題,也有利于高校的校園一體化管理,消除校園安全隱患。
二、回復意見
收到代表的建議后,我司高度重視,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研究,經專家組充分論證,如采取魯磨路經過地大校門口的路段設計改造為下沉式通道方案后會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問題一:存在軌道交通9號線車站功能遠期難以實施。
結合周邊現狀建筑、站間距要求以及服務對象,9號線地質大學站距離地大正門約240m,且魯磨路主線在該段距中線東側4.0m已埋設D1800mm~BH=2.7×1.8m雨水管涵埋深2~4.5m;下沉通道為避開雨水管涵,需加大埋深,導致車行道隧道與地鐵9號線地大站點平面位置重疊,車行隧道的實施后,將導致軌道車站今后無法實施,二者必須同步施工,工程難度大且遠期工程不可預見性大。
問題二:產生隧道尾氣集中排放對周邊小區環境影響較大。由于隧道暗埋段長約1公里,按照隧道設計要求,需設置集中排煙口,受周邊用地條件、環境限制,設置排風塔不可行,需在隧道中段設置一處集中敞口段作為排風口,敞口段長100米,寬30米,設置位于無線電小區、地大附小附近,集中排煙對于附近居民環境影響較大。
問題三:帶來工程拆遷量大,社會影響大。4車道長隧道結構寬度達到26米,為滿足隧道建設及市政管線布置,道路紅線需拓寬至52米,需拆除儀表廠宿舍、無線電小區、方家村臨街民房等建筑,拆遷量達2.6萬平方米,且需拆遷中建三局30層高層建筑裙房,可實施性小。
問題四:導致交通安全性差,遠景交通適應性較差。交通預測顯示,魯磨路2030年路段流量為5389-6903輛,路段服務水平為D-E級,交通長遠適應性較差,不能滿足需求;另外,公交車及所有的車輛至于地下,且存在小半徑轉彎,隧道整體交通運行安全性差。
問題五:引起新的交通擁堵點,不利于隧道車流疏散。交通預測顯示,八一路---魯磨路交叉口遠期交通流量達到8200輛,該道口作為魯磨路隧道的主要疏解節點,結合現狀地形地勢條件,適宜在魯磨路方向新增跨八一路直行高架。受豎向高程和地面長度限制,隧道出口與高架落地點距離僅50米,且坡度變化頻繁,車流進出容易在銜接段形成交通擁堵。
問題六:帶來交通組織困難,無法實現沿線單位車輛進出。若魯磨路車行整體采取下穿隧道穿越地大校區段后,長達1.4公里范圍內如不設置地面車行輔路,沿線地大、南湖山莊、無線電小區、中建三局、儀表宿舍、臨街珠寶商鋪等單位無法組織車輛進出,交通功能缺失嚴重。
通過綜合分析研究,將魯磨路經過地大校門口的路段設計改造為下沉式通道的方案,將會加劇城市交通擁堵、引起周邊單位小區的進出不便、影響遠期軌道交通實施等,技術上不可行。對于將魯磨路經過地大校門口的路段設計改造為下沉式通道的方案,中國地質大學方面曾在2016年提出,規劃方案確定前對此方案也曾經詳細研究并做方案對比,經綜合考慮工程實際和地質大學方面的意見,魯磨路地大校區段的最終擬建方案采取地面“主輔分離雙向8車道地面改造方案”,同時為加強地大東西校區的連接,設置東西校區連接地下通道一座,我司將按照規劃方案組織開展后續優化設計工作。
感謝您對我司工作的關心和支持!